教育部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辦公室於2025年4月12日在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館舉辦「第2期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 114年度啟動會議暨團隊增能工作坊」,來自全國多所大學工程相關的計畫執行團隊教師與成員齊聚一堂,共同參與這場從理念出發、落實到教學現場的整日工作坊。活動上午由計畫辦公室主持人詹魁元教授開場,針對本期計畫的發展藍圖與目標進行說明。團隊強調,本期將延續過去的基礎,推動工程教育課程設計的模組化、課程間的能力銜接,以及評量設計、設計思考的創新實踐,並逐一介紹本年度計畫團隊。隨後的專題講座首先由國立臺灣大學李紋霞副教授分享工程課程設計實例。她指出,模組化設計的關鍵在於釐清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果之間的對應關係,讓教師與學生對學習進程有明確掌握。李老師也分享了她在課程實施中對學生回饋的觀察,並進一步探討如何藉由教學活動與評量工具的搭配,達成可衡量且具說服力的學習成效。接續登場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許鎧麟教授,則以其推動設計思考課程的經驗,談課程創新與成效追蹤。他指出,評量不只是驗收工具,更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課程成效指標若能與教學活動設計彼此扣合,將有助於學生核心能力的逐步建構。下午場進行分組實作,分為A組與B組,A組主題為「串接-評量-核心能力」;B組則以「創新-跨域-設計思考」為主軸,聚焦於不同面向的工程教學實踐。【午後工坊A場:串接-評量-核心能力】教育設計的進化:從能力指標到學習任務,工程教育的新樣貌三位一體的課程設計:認知、技能、情意課程設計的第一步,從「教育目標」拆解為三個面向出發,包括: 認知(Knowledge)、技能(Skills)、情意(Attitude)。這三面向不只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分類,更是課堂實際教學的全人教育目標。畢竟新時代所需人才不應只是專業領域知識/技術的搬運工,他們同時需要複雜實務問題解決能力、跨領域團隊溝通協作能力,並能關注社會和全球永續議題並善盡公民責任。因此正如工作坊的 3H 比喻:「認知是頭腦(Head),技能是雙手(Hand),情意是心(Heart)。」新時代人才培育的課程設計,應該是這三者的整合,不是單選題,而是整合題。 ...更多